近年来,免疫治疗风靡全球多得网,以PD-1/PD-L1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已成为黑色素瘤、等实体瘤的一线治疗方案,一度被视作“终结癌症的希望”。然而,数据却揭示出这场“革命”的盲点:超过70%的患者对ICIs毫无应答或早期出现耐药[1]。
这意味着,在免疫治疗的强光之下,仍有大量患者被困于“冷瘤”——这类肿瘤因缺乏免疫细胞浸润,难以被免疫系统识别攻击,成为免疫治疗的“沉默盲区”。如何让免疫系统“找到”这些沉默的信号,成为全球药物研发的新赛点。
在这一技术挑战面前,一家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的创新型生物技术公司——TuHURA Biosciences(纳斯达克代码:HURA)另辟蹊径:不同于以往“盯着肿瘤表面打靶”的做法,TuHURA选择从唤醒“局部免疫”入手,试图重构冷瘤的肿瘤微环境,让免疫系统主动出击。
01
医药老将“二次创业”:从四款上市药物到聚焦肿瘤微环境
在生物医药创业圈,不乏这样的企业:并非从零起步,而是在关键节点通过并购与平台重塑完成华丽转身。TuHURA正是这类“二次创业”型公司的代表——凭借一次精准的反向并购,重启了一个潜力平台,迈入临床前线。
这场重启的操盘者,是现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资深肿瘤药物开发者James A. Bianco医学博士。他曾于1991年创立CTI Biopharma(CTIC),并在其25年任期内主导开发5款候选药物,其中4款获FDA批准上市。最具代表性的是JAK2抑制剂pacritinib,凭借Ⅲ期临床成果,最终以17.5亿美元被瑞典罕见病巨头SOBI收购,成为Biotech转化的经典范例。
图1:创始人画像
2024年10月,Bianco带领团队通过反向并购整合Kintara Therapeutics,推动TuHURA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无需等待IPO窗口,公司在上市当天即完成PIPE融资3100万美元,为其研发的IFx平台进入Ⅲ期试验奠定基础。
2025年,TuHURA完成了IFx-2.0的临床路径梳理,并与FDA达成SPA(特殊协议评估)协议,随后再获1250万美元股权融资与300万美元认股权证收入,为即将启动的全球多中心注册性试验提供最后资金储备。
TuHURA之名源自毛利语“发现”,而这场由Bianco主导的“发现”,不只是资本操作,更是一次技术理念的落地。经历三十年肿瘤药开发洗礼后,他再次将目光投向免疫治疗中最难啃的“冷瘤”难题,试图借IFx平台重构“无应答”冷瘤的治疗逻辑。
表1:TuHURA里程碑事件一览
02
双重技术路径、两个步骤靶向免疫阻断路径
在肿瘤免疫治疗这场“攻防战”里,TuHURA的技术体系如一套“组合拳”,共同攻克免疫疗法“沉默区”。
■ IFx平台:“点燃战火”,唤醒“冷瘤”,激活先天免疫
TuHURA的技术想象起点其实很直观:大多数免疫治疗失败的患者,并不是因为疗效不强,而是因为免疫系统从未真正认识肿瘤是敌人。这些“沉默”肿瘤缺乏能激活免疫反应的特征信号,因此不被识别,也就无法触发T细胞的杀伤机制。
为了解决这个“识别盲区”多得网,TuHURA将目光投向了更古老、更原始的先天免疫系统。这一系统通过进化保留下来的“模式识别”,来识别细菌、病毒等外源入侵物。
IFx平台所采用的策略就像是给肿瘤穿上一层“伪装外套”:研究人员将一种名为emm55的高免疫原性细菌蛋白的遗传信息(可用质粒DNA或mRNA形式)注入肿瘤组织中,使得肿瘤细胞在表面表达这种“非我”蛋白。对免疫系统而言,这就像在肿瘤细胞表面突然看见了熟悉的“敌人图案”,立即触发了久违的免疫警报。
这一伪装策略会激活局部Toll样受体(TLRs)与干扰素通路,引来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进而引发肿瘤相关新抗原的释放与呈递。最终,沉睡的T细胞与B细胞被唤醒,启动一场精确的免疫攻击,进而杀伤肿瘤细胞。
相比传统肿瘤疫苗必须依赖于特定突变抗原,且需要复杂筛选流程,IFx平台的优势在于其不依赖肿瘤个性化突变,可适配不同癌种、不同患者;同时通过局部给药,降低了全身毒副反应的风险。
■ Bi-Specific ADC平台:在免疫“失语”现场拆除雷区,解除肿瘤微环境抑制力
但激活免疫反应仅仅是第一步。在许多晚期肿瘤中,即便T细胞已经被激活,却依然无法顺利杀伤肿瘤。这是因为肿瘤微环境中弥漫着一类“免疫抑制者”——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它们像一层无形的烟雾,令T细胞的导航系统失灵、耗竭,从而形成所谓的“免疫疲劳”状态,极大降低免疫疗法的持久性与广谱应答。
TuHURA的Bi-Specific ADC平台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不同于传统仅聚焦肿瘤靶点的ADC设计,该平台聚焦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阻断器”——MDSC,并识别其表面特有的Delta受体,实现精准靶向与功能抑制。同时,ADC分子结构中还融合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T细胞激活因子,能够在清除免疫抑制屏障的同时重新激活效应T细胞,真正打通肿瘤免疫攻击的“最后一公里”。
可以说,这一平台扮演了肿瘤免疫“拆弹专家”的角色,试图系统性地重塑整个肿瘤-免疫生态:为免疫细胞清除干扰源,重新铺设攻击路径,使检查点抑制剂、细胞疗法等已有工具真正发挥威力。
03
先天免疫激动剂IFx-2.0已进Ⅲ期,合作K药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
TuHURA的管线布局,既像是一张布局精巧的战略地图,也像是一次自底向上的免疫重构工程:从局部“点火”,到微环境“清障”,再到机制协同,力图全链条激活失效的免疫系统。
从技术路径上看,TuHURA已形成IFx平台(先天免疫激动剂)、Bi-Specific ADC平台(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免疫联合疗法开发三大核心方向,重点面向免疫疗法耐药与无应答难题,并在与血液瘤两大领域均有布局。
图2:TuHURA管线一览
在最为成熟的IFx平台中,IFx‑2.0无疑是全场焦点。目前,IFx‑2.0已获得FDA解除临床暂停(clinical hold)许可,即将在2025年6月底进入晚期Merkel细胞癌(MCC)适应症的Ⅲ期注册性临床试验。该研究将以默沙东的PD-1抑制剂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为联合基准药物,在全球22~25家肿瘤中心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
TuHURA选择Merkel细胞癌(MCC)作为IFx‑2.0的首发适应症,源于其高度免疫敏感却对现有PD-1治疗应答率有限的临床困境。MCC患者常因肿瘤微环境“免疫冷淡”而无法持续获益,IFx‑2.0通过激活先天免疫、重塑局部炎症微环境,有望突破PD-1耐药屏障,为免疫治疗“点火失败”的人群带来转机。这一选择凸显了TuHURA以机制契合为导向的临床布局逻辑。
除IFx‑2.0外,TuHURA正开发下一代先天免疫激动剂IFx‑3.0,该管线重点布局于侵袭性B细胞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拓展了平台在血液瘤领域的应用。目前该管线正处于IND前开发阶段,预计将在2025年进入临床申报。
在中长期战略中,TuHURA希望借助IFx平台覆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无应答的“冷瘤”适应症,如非小细胞肺癌、胰腺癌、肝癌等传统免疫难治瘤种,并与PD-1、CTLA-4等路径形成广谱协同效应。
针对MDSC(髓源抑制性细胞)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的第二个技术平台Bi-Specific Immune Modulating ADCs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预计将在2025年下半年启动IND申报。若能成功推进,TuHURA有望在ADC赛道中开辟出一个“免疫调控+微环境重塑”的新范式。
此外,不同于某些单靶点突围的Biotech,TuHURA从一开始就把“联合”作为基本设计逻辑写入产品路径。无论是IFx平台还是ADC平台,其机制都具备与PD-1/PD-L1、CTLA-4或CAR-T等疗法的高度协同性。
目前,TuHURA已与默沙东达成合作协议,在IFx‑2.0 Ⅲ期临床中使用其PD-1药物Keytruda作为标准治疗药物;后续也正探索与细胞疗法、放疗,甚至IL-2类因子激动剂的协同开发,力图形成可模块化拓展的免疫干预体系。
从打破“初始耐药”到应对“获得性耐药”,从局部唤醒到系统应答,TuHURA的三大平台共同指向一个目标:让免疫系统成为肿瘤治疗真正可控、可编程、可持续的干预工具。
04
中国药企尝试破解“免疫无效”难题
近年来,中国免疫治疗已完成从0到1的原研突围,以PD-1/PD-L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实现国产突破,并在多项适应症中取得NMPA(国家药监局)批准,步入商业化正轨。在此基础上,多家Biotech已开始尝试联合免疫策略,试图提升“冷肿瘤”或低应答人群的治疗有效率。
君实生物围绕PD-1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搭建起涵盖溶瘤病毒、抗血管生成药物、细胞因子等在内的多元免疫组合策略,通过与传统放化疗等疗法的协同设计,提升联合治疗的疗效与广谱性。
信达生物与礼来联合开发的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达伯舒®),已获NMPA批准,进一步推动了免疫联合化疗在肺癌领域的临床实践落地。
在此背景下,TuHURA的IFx平台提供了两点具有现实意义的启发:
在机制层面,IFx技术模拟细菌感染信号、激活先天免疫,不依赖特定突变或新抗原识别,理论上可泛适用于多种“冷瘤”,且与PD-1/PD-L1类药物协同性强;
在路径层面,TuHURA通过反向并购上市、同步推进差异化产品验证,展现出小型Biotech对接资本与临床落地的高效模型,对同样面临融资周期挑战的中国创新企业具备一定参考价值。
中国Biotech要想在联合免疫领域实现“从有效到高效”的跃升,不仅需要在靶点、机制上敢于突破传统逻辑,也需在临床设计、资本路径上更灵活高效。这种技术与商业的双重突破,或将成为破解“免疫无效”难题的关键钥匙。
参考文献:
[1]Zhou S, Yang H. Immunotherapy resistance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From mechanism to clinical strategies. Front Immunol. 2023 Apr 6;14:1129465.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文中如果涉及企业信息和数据,均由受访者向分析师提供并确认。
配查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